在阅读此文前中国股票配资网站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
关注
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
公元1062年七月的一天,北宋都城开封城出现了亘古未有之场景:
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上的7座城门同时撤去了所有岗哨,城门大开。
仅仅一天之内,从包拯家中陆陆续续抬出了21口棺材,3口一组各自朝着7座城门出殡。
围观百姓看得目瞪口呆,纷纷传言包拯被皇帝诛了九族,所以全家发丧。
然而,盗墓贼却看出了其中的猫腻,他们云集樊楼秘密盟誓,定下了延续千年的一条行规。
众说纷纭的遗塚案
公元1062年五月十三日,包拯在工作岗位上突然病倒,两周后溘然长逝。
展开剩余92%在包拯生命的最后两周里,皇帝
宋仁宗
十分关心包拯的病情,并曾御赐良药希望能够妙手回春挽救包拯的性命,可惜没有见效。
听闻包拯病逝的噩耗,宋仁宗十分难过,他知道从此国家就少了一名忠臣和清官,因此黯然神伤。
他下旨辍朝一日,并亲自前往包拯家中吊唁。
然而令宋仁宗万万没想到的是,就在他往返包家还没几天,京城里就传出了皇帝诛包拯九族的流言。
包拯出殡当天,百姓都自发来到包拯家外面的路旁肃立,打算为包拯送行。
然而他们做梦都不会想到接下来看到的一幕会有多么的离奇。
当包家大门一打开,屋内的家属和屋外的百姓都开始放声痛哭,一口棺材抬了出来,出殡的队伍也随之出发。
正当百姓准备沿途跟随的时候,包家的大门再一次打开了,第二口棺材也抬了出来。
面对这个始料未及的场景,有一些反应较快的百姓解释说一定是包拯的妻子太过伤心,也跟着一起走了,于是大伙儿再次放声痛哭。
很快,包家的大门又打开了,第四次、第五次、第六次……一连抬出了21口棺材。
送葬的百姓彻底傻眼了。大伙儿实在无法理解眼前看到的场景,于是有流言说:
肯定是朝廷里的奸臣看到包拯死了急于报复,结果皇帝听信了奸臣的话,前几天来包家下旨诛九族,所以包家21口人全都死了。
对于这种流言,大多数百姓是不信的,因为他们知道当朝天子
宋仁宗
是一个好皇帝,从来没听过说大宋皇帝杀士大夫的事情,更别提诛九族了。
他们更清楚,包拯是难得的大忠臣大清官,凡是包拯主政过的地方百姓都把他叫作青天大老爷。
可是,大宋立国以来确实从来没有见过哪个朝廷大员死后出殡从家里抬出21口棺材的。百姓们众说纷纭,百思不得其解。
然而,这个把戏虽然把淳朴的百姓给迷住了,但是却骗不过盗墓贼。今天他们收到首领邀请,正云集东京汴梁著名的樊楼内。
盗贼立下的江湖令
盗墓贼的首领向众家兄弟分析道:
包公出殡用到的是遗塚这种障眼法。当年曹操和成吉思汗死后都用到过这种方法,所以他们的墓十分难找。
但是今天把业内有头有脸的人物全都召集过来,不是为了要锁定包公的墓在哪里,相反是要保护他的墓。
包公一生清廉,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名贵的陪葬品。
但是他一生都在为百姓着想,作为摸金校尉也要有江湖道义。所以全体盗墓贼在樊楼就此秘密盟誓,
无论何门何派,勒令后世弟子永世不得盗掘包公墓。
事实上,宋仁宗到包拯家中确实是来吊唁的。只不过考虑到包拯生前刚正不阿,得罪了不少权贵。
皇帝担心他死后遭到仇家的清算,所以同意包家人采用遗塚的方式出殡。而多出来的二十口棺材包家最后全部回收了起来,赠送给了开封城内家中有人过世却无钱下葬的百姓。
秉公执法的包青天
包拯生于公元999年,相传他小时候家境贫寒,但他本人却丝毫不因生活拮据而自甘堕落。
相反,包拯十分注重对自我品格的修养,即便忍饥挨饿也从来不做偷鸡摸狗之事。他的父亲后来中了进士开始做官,但由于人为正派因此没有贪污纳垢,一家人始终甘守清贫。
少年时代的包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,一个是嫉恶如仇。
包拯生性耿直,是一个典型的暴脾气,遇到不公正的事情总要争论出对错。
街坊邻居有什么家长里短的一时间纠缠不清,又怕报官处理太麻烦,就会找青年包拯来裁决。
包拯给出的方案往往能够令双方都信服。另一方面,包拯总是独来独往,并不像同龄人一样呼朋引伴招摇过市。
他最喜欢的就是读书和思考,尤其对武后国老狄仁杰的传记感兴趣,这也为他日后的宦海仕途埋下了重要的伏笔。
公元1027年,28岁的包拯进士及第,吏部命他出任建昌知县(今江西永修县)。好不容易博得功名为政一方,换作是常人简直求之不得,然而包拯却主动上书表示要辞官。
吏部官员都感到奇怪,了解下来才知道包拯的父母此时年事已高,包拯不忍远离合肥老家独自赴任,而当时的规定是不允许官员拖家带口前去上任知县的。
因此,包拯唯有摒弃浮名而尊崇孝道。他的行为也得到了一致好评。
直到几年后双亲过世,包拯守孝结束后才正式步入仕途。
包拯为官最大的标签就是不畏权贵,尤其是在担任开封府尹时,以一己之力肃清了北宋都城众多的黑恶势力,也得罪了不少权贵大臣。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数弹劾王逵一事。
王逵是皇帝的亲信,深受皇帝宠幸,委以转运使的肥差。
然而王逵这个人私德败坏且贪得无厌,他远远不满足于官场上得到的灰色收入,而是将手伸向了贫苦百姓。
他利用自己朝廷钦差的身份,每到一处就巧立名目盘剥搜刮百姓,手段极其残酷。不少人畏其如虎,想要联合起来反抗他的暴行。
结果他居然直接调动军队抓捕、拷打这些义士,最终反抗他的人都被折磨殆尽。
民愤如此,自然传到了包拯的耳朵里。包拯闻言大怒,当即就要抬出狗头铡法办了王逵。
身边的师爷见状,知道老爷嫉恶如仇的脾气又上来了,立马拉扯包拯的衣袖,表示自己有话要说。
师爷告诉包拯,王逵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,不仅是因为得到皇帝的宠幸,同时在朝中也有后台。
两位宰相
陈执中
、
贾昌朝
都和他称兄道弟,关系非比寻常。
今天铡了这个王逵,那不仅得罪了皇帝,也和宰相结下梁子,日后定然没有好果子吃。
包拯这才冷静下来,决定换一种温和的方式来除掉王逵。随后,包拯每日上朝都坚持弹劾王逵,一连弹劾7次。
皇帝起初不以为意,但包拯天天在朝堂上痛斥王逵,其他人也被包拯的气场所感染,纷纷声援包大人。
皇帝最终顶不住压力,一道圣旨将王逵罢免。朝廷里的贪官污吏看到王逵的下场后,给包拯取了个绰号,叫作“包弹”,被他盯上的人迟早被弹劾罢官。
由此包拯在的地方贪官污吏全都夹着尾巴做人。
爱民如子的父母官
包拯在官场上虽然只认法理不近人情,但是他对待百姓却是爱民如子。包拯曾经担任过家乡庐州的知州,大权在握。他的亲戚朋友看到包拯如此风光,心里不免就动了小九九。
虽然包拯三令五申要求这些人奉公守法,不要狐假虎威用自己的威名来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,但是包拯的亲戚里还是不乏有这样一些不走正道的人。
这些打着包拯旗号为祸乡里的人中就有包拯的亲舅舅。
包拯的舅舅一看自己的外甥现在做了父母官,自然欢天喜地,认为穷苦日子算是到头了。
果然,随着包拯赴任庐州,这个舅舅身边也就围拢了一批无赖混混,他们整日对着包拯的舅舅溜须拍马,说要给他做牛做马。
这位舅舅的野心也就开始逐渐膨胀起来。
有了手底下的一群泼皮无赖做打手,包拯的舅舅迅速发展成为乡里的黑社会老大,起初只是偷鸡摸狗,后来开始拦路抢劫,最后干脆收租占地,逼良为娼,无恶不作。
而毫不知情的包拯就这样成为黑社会势力的保护伞。
庐州的这些县令经常接到百姓的哭诉,但是只要一查发现是包拯的舅舅干得,就不敢再多管,怕得罪顶头上司,他们息事宁人的态度更加主张了包拯舅舅的嚣张气焰。
终于有一天,一位良田被占妻子被抢的庄稼汉王五实在忍无可忍,他舍得一身剐独自来到府衙报案。
包拯一听有人在敲鸣冤鼓,便升堂断案。接过状纸,包拯眉一紧。
王五眼看包拯面色一黑,以为包拯要处罚自己,吓得赶紧磕头求饶,表示自己想明白了,再也不报官了。
包拯看到百姓被自己的舅舅害成这个样子,感到痛心疾首。他立马派人把自己的舅舅和手下那群乌合之众全部逮捕投入大牢。
几天后,包拯发出通告公开审理这个案件,邀请所有的受害人来旁听。
乡亲们听说外甥要审舅舅,也都纷纷赶来凑热闹,一时堂下人头攒动。包拯端坐在大堂上,丝毫不留情面,无视舅舅的暗示。
他认真听取百姓的冤情,同时从被抓的地痞流氓口中搜集到完整的犯罪证据。
最终,包拯根据法令判了自己的舅舅脊杖50,发配江州。
随即,包拯的舅舅在大堂上被公开处刑,结结实实打了板子,围观百姓伏地而拜,山呼“青天大老爷”。
包拯打舅舅也成为了合肥至今都口口相传的故事,反映出包拯执法如山,爱民如子的高尚品格。
如今,合肥的包公园里还会经常演出“包公打舅”改编的戏曲节目,深受当地百姓的追捧。
正是包拯用自己的一生捍卫着大宋的公平与正义,因此他的去世成为百姓重点关注的大事。
许多得到过包拯帮助的开封百姓都想着去认一认包拯的墓在哪里,好叫子孙日后年年祭扫,代代报恩。
如今,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内藏有一块北宋石碑,名为《开封府题目记》,上面罗列了北宋时期一百八十三位府尹的姓名。
上面一百八十二个名字清晰可辨,唯独只有包拯的名字已经无迹可寻。
据说这有由于包拯去世后,百姓都十分怀念这位清官,因此每到石碑前驻足浏览时都会用手抚摸包拯的名字以表怀念。
久而久之,摸的人越来越多,包拯的名字就没磨平了。
虽然石碑上的痕迹可以磨平中国股票配资网站,但包拯留下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,尤其是他的为官之道,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,更加值得每一个人用心揣摩,永葆初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